兰州市加快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

2024-08-07 00:00

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强省会”行动战略,落实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提出的“加快构建都市型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数字经济、总部经济为引领3+2现代产业体系”决策部署,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发挥现代服务业在兰州高质量发展中的拉动作用,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引擎作用,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以下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对甘肃、兰州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驱动为动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构建功能完备、智慧高效、开放共享、保障有力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二、工作目标

--2024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410亿元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40亿元左右;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 1080 亿元,占第三产业比重达到 44%;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80家,总量达到680家;新增就业5.6万人,新增税收4612万元。

--202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550亿元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00亿元左右;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 1210 亿元,占第三产业比重达到 47%;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00家,总量达到780家;新增就业5.95万人,新增税收5291万元。

--2026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710亿元左右,社会销售品零售总额2260亿元左右;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 1355 亿元,占第三产业比重达到50%;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20家,总量达到900家;新增就业6.27万人,新增税收6102万元。

三、工作措施

(一)大力开展招商扩容。发挥现代服务业产业链招商专班作用,牢固树立“项目为王、招商为要”理念,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突出招大引强和产业链招商,重点瞄准现代服务业中国内外大型企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大力引进一批总部型、基地型、研发型项目和品牌企业,加快招引国内外知名服务业企业总部、地区总部、采购中心、研发中心、分拨中心、呼叫中心、财富管理中心、结算中心等在兰落户。

(二)积极壮大骨干企业。加强现代服务业要素保障,从政策优惠、金融资本服务等方面给予现代服务业创新示范企业更多引导和更大扶持,鼓励引导骨干企业加强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延伸,开展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和品牌创新,推动我市有实力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向规模集团化、服务专业化、功能体系化发展,打造一批连锁型、平台型现代服务业企业集团。行业主管部门每年遴选主营业务突出、成长空间较大、创新能力较强、品牌效应较好的企业,实行滚动培育,催生一批营业收入过千万元的现代服务业企业。

(三)持续推进品质提升。充分发挥生活性服务业助推新型城镇化“加速器”作用,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便民利民惠民的优质生活圈,通过树立一批现代服务业行业标杆和服务典范,引进知名品牌,发展高端商业,推动由传统消费向高端化、品质化消费转型。加大服务有效供给,大力发展文旅等服务消费,积极培育新服务新业态,加强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提高便民惠民服务水平。

(四)全面推动纳统培育。建立“小升规”企业跟踪培育机制,努力协调化解企业经营难题,帮助服务业企业尽快达到规上、限上企业标准并及时纳入统计,高质量完成数据直报工作。各行业主管部门根据部门职责及时加强本行业规上企业的培育指导,分行业、分区域建立后备企业库,把中小微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推动转型升级为规模(限额)以上企业。以“个转企”“产转法”协同推进机制、主辅分离推进机制、税收协同共治机制等开展立体化帮扶指导。

(五)鼓励产业融合发展。提升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化质效,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入融合,支持机电装备、新能源、绿色食品等主导产业优势企业向个性化定制、供应链管理、全寿命周期服务、整体解决方案服务等服务业领域业务拓展,鼓励现代服务业企业向制造领域拓展,鼓励制造业企业发展系统解决方案、供应链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等新模式新业态,向“产品+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

四、重点任务

聚力提升金融业、现代物流业、现代商贸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文化旅游业、商务服务业等7个现代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质量,着力培育会展服务业、文创服务业、健康服务业、养老与居民服务业、公共体育服务业等5个成长型服务业,构建7+N现代服务业体系。

(一)金融业。一是创新服务方式。加大上市后备企业征集、筛选、培育、推荐等工作力度,跟进推动兰州助剂厂、华龙证券、德生堂等企业上市进程。二是健全服务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强化对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推广“财政+金融”模式,设置信保基金、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融资配套工具,帮助解决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融资困难。三是拓宽服务渠道。持续推进“和谐金城”“自然灾害”“两保一孤”“金城·惠医保”等民生保障类重点保险项目实施。加快推动环境污染、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等责任保险发展,提升风险保障质效。2024年,全市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支小支农业务新增担保额同比增长15%,加权平均费率低于1%,全市金融业增加值与上年度持平。2025年,引进金融机构1家,上市后备库企业达到75家;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026年,引进金融机构1家,上市后备库企业达到100家,“新三板”新增挂牌企业1家;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牵头单位:市委金融办;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功能区管委会)

(二)现代物流业。加快推进陆港型、商贸服务型、空港型三大枢纽以及和平定远、忠和水阜等八大商贸物流聚集区建设布局,做大做强物流优势领域,加快物流产业提质升级。一是完善兰州陆港、空港对外开放与合作功能。依托公铁联运、陆海新通道、国际货运班列,加大与沿海港口、沿边口岸合作,推动国际货运班列与跨境电商综试区、综保区等平台融合发展,助力与欧洲、中亚、东南亚的贸易发展。二是加快推进商贸物流新业态新模式。加强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聚焦物流数字化发展,提升仓储运输、分拨配送等环节的自动化、智慧化水平,推广共同配送、集中配送、多式联运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城乡高效配送体系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每年新建或提升改造物流园区5个。三是深化“快递进村”工程。打造“一点多能、一网多用、深度融合”的城乡配送服务网络。2024年,建成县级物流配送中心6个,全市冷链静态库容达到120万吨以上。2025年,乡级物流服务站覆盖率达到100%,行政村物流服务网点覆盖率达到90%以上。2026年,全市A级及以上物流企业达到36家,全市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2000亿元。(牵头单位: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委;责任单位:市投促局、市邮政管理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功能区管委会)

(三)现代商贸服务业。以居民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内容的新变化,落实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工作部署,推动改造升级传统商贸市场与培育发展新兴商贸业态相结合,构建差异化、特色化、便利化的现代商贸服务体系。一是推进“大商圈”与“小集市”建设。依托万象城等新型高端消费综合体建设,加快推动中心城区成熟商圈、特色街区数字化升级,加快建设一批高品质的大型商圈、特色街区、便民生活圈。二是打造数字新场景,加快推进电商新业态。引导新零售电商企业大力发展智慧零售,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广数字门店、自助终端等新业态发展。借助“西菜东调”“北菜南运”五大商品蔬菜基地优势,发展以农产品电子商务为重点的新型消费,加强与京东、拼多多等国内知名电商平台合作。三是促进文商旅融合。深度挖掘大众巷、中山桥、兰州老街等消费集聚区和网红打卡地,点燃消费新引擎。四是指导县区开展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建立完成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分工合理、布局完善的一体化县域商业网络体系。2024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320亿元,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50亿元。2025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340亿元,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55亿元。2026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365亿元,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60亿元。(牵头单位: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邮政管理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功能区管委会)

(四)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加快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推动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智慧兰州。一是加大数据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升级建设智能计算中心、超级计算中心、新型数据中心,推动鹏博士西北5G大数据产业园等数据中心项目建设,为数字化产业集群提供计算和储存能力。深化5G网络部署应用,加快“区块链+”、元宇宙、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推进全市5G网络深度覆盖,在农业、工业、医疗等领域推动“5G+”先导应用场景落地。二是聚焦特色软件、工业软件、新兴平台软件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依托九霄鲲鹏创新中心、鹏博士西北5G大数据产业园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园、区块链产业园等产业载体,推动数据信息核心产业链及关联产业集聚发展。三是大力推进国产化服务器、PC整机生产制造。推进兰州联志信创智造中心生产基地项目建设,加快“如意鲲鹏”生产线等项目落地兰州。四是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软件产品中的融合应用。谋划布局元宇宙、北斗导航、量子通信、6G等新一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发展“北斗+”“AI+”“6G+”等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2024年,培育专精特新企业10户,数据信息产业收入达到380亿元。2025年,培育专精特新企业15户,数据信息产业收入达到450亿元。2026年,培育专精特新企业20户,数据信息产业收入达到700亿元。(牵头单位: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局、市数据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功能区管委会)

(五)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围绕“创新兰州”建设,培育壮大以工程和技术研究为代表的研究和试验发展业、以检验检测为代表的专业技术服务业、以节能环保为代表的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支持在兰科研“新四军”力量,整合科研资源,面向市场提供专业化的研发服务,加快推动农业科学、医学、社会人文科学等行业发展,积极培育新型研发组织、研发中介和研发服务外包新业态。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科技大市场等载体作用,发展多层次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开展面向需求的“定制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发展创业孵化服务,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创业孵化服务链条建设,支持规划、工业、专业设计发展,培育质检技术、环境与生态监测检测服务业,推动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和知识产权、科技中介等服务。完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等服务链条,支持企业形成一批以高价值发明专利为核心的知识产权。2024年,科技服务业规上企业155家,科技创新创业孵化载体173家,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122亿元。2025年,科技服务业规上企业170家,科技创新创业孵化载体187家,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132亿元。2026年,科技服务业规上企业187家,科技创新创业孵化载体200家,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140亿元。(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住建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功能区管委会)

(六)文化和旅游业。构建重点突出、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一河三镇六区十态一环”文旅空间布局。实施景区周边畅通、自驾出行提升、公共出行提升、住宿提质扩容、涉旅厕所提质、景区提质扩容、文旅项目提质、旅游枢纽提升、涉旅餐饮提升、安全生产提升10大“硬件”和文旅融合提升、旅行社提质、宣传营销提升、文旅业态丰富、夜间文旅提升、市场主体培育、涉旅投诉提升、文博非遗提升、市场治理提升、人才培养提升10大“软件”提升行动。2024年,创建3A级景区3-5家,推动李家庄田园综合体、兰州野生动物园等晋升4A级景区,创建全省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5个,全市接待游客突破1亿人次,实现旅游花费突破812亿元。2025年,创建3A级景区3-5家,推动河口古镇等景区晋升4A级景区,创建全省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全省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5个,全市接待游客突破1.3亿人次,实现旅游花费突破1100亿元。2026年,文化和旅游的引领能力、服务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文化和旅游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把兰州打造成西部文化旅游发展标杆城市,全市接待游客突破1.32亿人次,实现旅游花费突破1150亿元。(牵头单位:市文旅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委、市商务局、市住建局、市市场监管局、黄河风情线大景区管委会、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功能区管委会)

(七)商务服务业。加快构建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便捷高效的商务服务体系。一是持续优化商务服务业发展布局。大力发展检验检测、法律服务、商务咨询、广告、职业中介、人力资源、节能环保等商务服务,推动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商务服务业发展格局。二是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标准化水平。对标国内、行业先进标准,支持面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石油化工、先进装备、信息技术等产业领域,提供技术研发、工艺优化、系统集成设计等研究开发服务,学习借鉴东部发达地区先进城市服务质量标准,聚焦服务流程、服务时效、服务人员技能等方向。三是着力培育优质商务服务业品牌建设。支持兰州大学等高等院校发挥学科优势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许可、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支持西北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等围绕工程设计、工业设计等开展工程技术咨询、设计仿真、模拟试验等技术服务。四是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提升产品设计、科技研发、技术转移服务能力和水平,对照创建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标准,积极培育服务外包企业,支持引导企业拓展相关业务。鼓励服务企业、科研院所、软件企业等主动承接服务外包业务,全市服务外包拓展至信息技术服务、动漫制作、专业技术外包等业务领域。2024年,新增检验检测、法律服务、商务咨询、广告、职业中介、人力资源、节能环保等商务服务机构50家,实现商务服务业年营业收入167亿元。2025年,新增商务服务业企业55家,实现商务服务业年营业收入192亿元。2026年,新增商务服务业企业60家,实现商务服务业年营业收入221亿元。(牵头单位: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司法局、市人社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政府外事办、市市场监管局、市委金融办、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功能区管委会)  

(八)会展服务业。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重点打造与统筹推进相结合、产业服务与业态创新相结合,构建环境优越、服务规范、配套齐全、品牌响亮、人才聚集的会展经济体系。一是加快完善会展产业链,建立会展专业化运作体系。积极拓展产业链“宽度”,培育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大型展览、会议,形成以大型会展集团为龙头,以中小会展专业服务企业为辅助,各类会展产业链企业相配套的会展市场体系。二是培育会展业品牌化、特色化、专业化发展方向。提升甘肃国际会展中心等现有会展设施,提高配套设施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提升现有各类会展设施的功能和利用效率。扩大“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甘肃国际汽车交易会”“西部消费品博览会”等现有展会参会参展规模,提升展会质量。三是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通过合资合作、收购兼并、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组建大中型会展企业集团,引导会展企业“走出去”举办各类展会,提升企业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2024年,全市会展交易额达到140亿元。2025年,全市会展交易额达到160亿元。2026年,全市会展交易额达到170亿元。(牵头单位: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旅局、市投促局、市供销社、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功能区管委会) 

(九)文创服务业。加快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建设,着力打造文化载体,规范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多元文化功能区。一是推进文旅产业集聚区建设。突出兰州的桥梁文化、渡口文化、水车文化、彩陶文化等特色黄河文化资源,统一规划建设黄河兰州段,努力建设黄河文化创意产业集聚、跨界融合、情景沉浸、业态丰富的黄河文化的展示区和都市文旅产业集聚区。二是实施“文创提升计划”。加大全市非遗作品开发扶持力度,加快非遗产业化、市场化步伐。推动《大梦敦煌》开展常态“商演+惠民”演出,黄河主河道形成水上穿梭巴士、观光游船、游艇、羊皮筏子等多元化水上产品系列。三是建立和完善“景区+剧场”“景区+演艺”等文化业态植入机制。提升和新建一批城市文化景观、城市雕塑小品、文化墙、文化标牌,推动文化元素融入城市绿地、广场等休闲空间。逐步完善提升以城市灯光秀为主的“夜秀”,以景区公园为主的“夜赏”,以夜间演唱会、剧场为主的“夜娱”,以街区、市集为主的“夜展”,以夜市、美食街为主的“夜宴”,以城市书房(书屋)为主的“夜读”,以博物馆为主的“夜研”推荐线路,提升夜游吸引力。2024年,进一步推进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打造“兰小五”文创品牌,设计研发市博系列文创产品。2025年,打造“兰小牛”文创品牌,推出一系列牛肉面文创产品。2026年,打造兰州城市文创IP,实现文创产品产业化发展。(牵头单位:市文旅局;责任单位:市林草局、市交通运输委、市水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市体育局、市投促局、黄河风情线大景区管委会,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功能区管委会、黄河公司)

(十)健康服务业。围绕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布局合理、融合互促的健康服务业体系。一是规范发展社会办医,支持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康复医院、护理院、安宁疗护院、精神病医院、医养结合、医学检验实验室等医疗机构。二是促进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有效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三是全面提升医院发展能力,大力提升临床服务能力,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四是落实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政策。2024年,康复医院达到2家以上;全市托位数达到14000个,每千人口托位数达到3.45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达到14个以上。2025年,社会资本举办医学影像和病理中心分别达到1家以上,医学检验中心达到5家以上;全市托位数达到18500个,每千人口托位数达到4.53个;实现入列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3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达到16个以上。2026年,护理院、疗养院等达到2家以上;全市托位数达到20000个,每千人口托位数达到4.89个;实现县域胸痛、创伤、卒中、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全覆盖,救治网络覆盖所有乡镇卫生院。(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责任单位:市医保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功能区管委会)

(十一)养老与居民服务业。顺应生活方式转变和消费升级趋势,引导养老和居民服务规范发展,提升服务产品供给,满足多层次养老和居民服务需求。一是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建设覆盖全体老年人、保障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打造智慧养老+医养融合养老模式。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更好地满足老年人个性化、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需求。二是发展社区养老和老年助餐服务。将老年助餐服务设施纳入城市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实施“养老服务+老年助餐”为民办实事项目,推动红古、永登等县区综合老年福利中心建设运营。三是推进家政服务融合发展。加快建立供给充分、服务便捷、管理规范、惠及城乡的家政服务体系。繁荣家政服务市场,扩大有效供给。支持发展家庭社区智能服务,推动家政服务业与智慧社区、养老托育等融合发展,建设社区便民综合服务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家政服务企业品牌化、标准化、连锁化经营,支持中小家政服务企业专业化、特色化发展。2024年,建设63个养老服务示范项目,培训和吸纳1000名以上甘肃籍防止返贫监测对象、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员在省内外从事家政服务。2025年,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有率达到60%,培育家政兴农品牌家政企业2家以上。2026年,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60%,培育家政品牌企业5家以上。(牵头单位:市民政局、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人社局、市住建局、市卫生健康委、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功能区管委会)

(十二)公共体育服务业。加快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健康发展。一是着力构建南北两山山地运动带、黄河两岸休闲运动带、城市绿廊运动带为骨架的中心城区全民健身运动体系,全面增强城市活力。推进市、县(区)、乡(街道)和行政村(社区)四级体育设施网络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丰富节假日体育赛事供给。二是打造体育赛事节点城市。扩大兰州马拉松影响力,依托兰州奥体中心,引进和打造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篮球、足球、排球、游泳、网球等高品质特色赛事,将兰州打造成全国重要的体育赛事节点城市。三是激发大众体育消费需求。拓展体育健身、体育观赛、体育培训、体育旅游等消费新空间,促进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产业发展,体育产业延链、强链取得新突破。2024年,建成67个“国球进社区、国球进公园”项目,10个健身路径项目。2025年,积极申办各类国内、国际高水平赛事,全年举办各类体育赛事活动100场以上。2026年,在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成为都市圈体育产业发展新增长极。(牵头单位:市体育局;责任单位:市两山绿化指挥部、黄河风情线大景区管委会、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功能区管委会)

五、保障体系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全市服务业工作推进体系,全面强化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统筹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各部门牵头推动本领域服务业发展重点任务落实,扛好抓服务业发展责任,确保取得实效。各县区、功能区切实履行推动本区域服务业发展的主体责任,结合区域优势和产业基础,制定具体举措,扎实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二)加大政策支持。全面落实国家、省上扶持政策,强化项目与政策、资金的匹配对接,用好各级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突出金融、土地等要素保障,促进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高质量推进。同时,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用活用足《兰州市现代服务业人才发展专项支持政策》。

(三)提升软硬环境。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深化“放管服”改革,紧扣“一张网、一扇门、一次办”,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为企业提供更好更优地发展环境,推动城市业态、功能、品质提升。鼓励行业协会组织开展服务技能比武活动,制定发布团体标准,开展行业自律。强化政务服务“好差评”结果运用,营造近悦远来、舒心暖心的营商环境。

(四)加强人才培育。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鼓励海内外各类服务业人才来兰创业和工作。积极培养现代服务业实用人才,搭建纳才引智平台,提升现代服务业对高端人才的承载力和吸引力。大力开展现代服务业人才培训工程,加快推进培训、公共实训、大学生实习等基地建设,鼓励从业人员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或等级认定、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建立高质量人才队伍,为兰州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五)开展考核评价。优化完善检查和考核标准,紧盯目标完成、项目实施、政策落实等重点环节,开展督促检查、考核评价,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见效。考核范围主要包括各县区政府、市直各部门和各功能区管委会,围绕三年行动计划中涉及的目标任务和各专项工作完成情况等,按照“优秀”“良好”“较差”三个等次进行量化打分,高于目标任务5%以上的评定为“优秀”,完成目标任务的评定为“良好”,低于目标任务的评定为“较差”。考核结果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


展开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8-6016
  • 招商引资政策
  • 工业用地信息
  • 厂房租购平台
  • 其他招商信息
  • 已为您免费生成了个人网上空间
    快去查看吧~
    政策下载
    在线咨询
    电话沟通
    电话咨询
    400-115-5265
    免费下载产业扶持资料